英雄之城,铭记英雄。作为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之一,广州在辛亥革命以来的一个世纪里涌现了众多英雄事迹。当时光流转,关于他们的故事从未消逝。如今,520多名烈士长眠于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一座座无言的烈士墓碑,在一代代人的祭扫和缅怀中,传递着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与此同时,一座城市需要英雄,亦需要铭记英雄的人。在这座城市的每一天,仍有人四处奔波,翻书走访,只为还原革命先辈那段鲜活的历史,为后人传讲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清明前夕,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访了这座城市守护红色记忆的人们。
还原:人生下半程,还原红色记忆
(资料图片)
如果没人纪念和怀缅,记忆就会消失。如今,已经从高校退休九年,76岁的李胜利从未真正地闲下来。自2014年起,他把退休后的“大把时间”投到革命先辈红色记忆的还原上,通过整理各类史实材料,走访梳理,将原本散落在历史角落的记忆碎片重新拼凑完整,还原上百名革命先辈具体的人生经历。
在他看来,革命先辈从来不只是一个名字。曾经,他们也有鲜活的人生,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做出了一个闪光的选择,照亮后人前行的路,只有记住这些,遗忘才不会发生。为了让人们记住革命先辈背后的故事,他同时开启了宣讲之旅,到各个公共场合宣讲红色故事,至今已超170场。
很少人知道,要从历史的碎片中还原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件复杂而漫长的事。李胜利自己便是革命先辈的后人,父亲李云扬、母亲伍乃茵均为老一辈共产党员,其中,伍乃茵还是九十年前的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下文简称广州“文总”)的成员。
李胜利至今还记得, 自己初中毕业后,母亲把自己带到广州,到了“文总”六烈士所葬山坡献花,说道,凌伯骥就是她的战友,也是自己的初恋情人。那时,“文总”六烈士的故事并未为社会公众所熟知。很少人知道,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有一群文人志士,为全国范围内的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和抗日救亡运动不懈努力,即便身处“白色恐怖”,亦不怕牺牲,敢于带头前行。
温盛刚、谭国标、凌伯骥、赖寅倣、郑挺秀、何仁棠。这六名烈士当时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在那个历史节点做出这番选择?一个个疑问,埋藏于心。后来的日子,李胜利经常从母亲那里听来当年的故事,并逐渐从母亲那里,接下了赓续红色血脉的接力棒。
2014年,李胜利利用高校数据库,收集百年前的期刊资料,也到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博物馆等场馆查阅整理大量相关资料,“每天可能都花2小时,甚至不止”,此外,还到广州“文总”六烈士家乡探访。在历史中寻找细枝末节,每一次的突破,都令他触动,其中就包括了先烈的遗书——“你千万不要伤心,还是好好地去做人吧”“望善抚小儿,以继我志”。
烈士之志,勿失勿忘。后来,李胜利深入挖掘历史,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编辑了《血染的风采——纪念广州文化总同盟六烈士》《文总之声》等书籍,还原了广州“文总”六烈士战斗经历,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顽强斗争,最终英勇就义的历程,先后给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提供广州“文总”烈士珍贵图片和资料20余件,文献10余篇。
与此同时,历史研究的脉络也在不断延展,从各类历史文献中,李胜利还找到了其他革命先辈的生命线索,包括红军首位飞行员冯达飞、“刑场上的婚礼”原型周文雍、陈铁军以及青年革命家林基路等烈士。
“如今,在挖掘烈士资料之余,我也在不断走进各种公共场合宣讲,推动高校学生群体了解历史,让烈士的精神在年青一代不断传承下去。”李胜利说,“但还原一段段历史,从来都需要靠大家的努力,我只是为烈士的丰碑添加了一小片砖瓦,太微不足道。为了烈士们的高大丰碑永远闪亮发光,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守护:从90平方米的陈列室,到1300平方米的烈士纪念馆
还原革命烈士的人生轨迹有多重要?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等不同,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那一年,华南地区首座由政府组建的纪念性革命公墓建成,得名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
广州市政府先后将分散在市内的烈士、志士墓先后迁入重新安葬,此处追忆的烈士超520位,来自各个历史时期。每一位烈士背后,都有一段纷繁复杂的时代故事,以及在时代激流下,一个个体的人生经历,如果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撑,名字背后的故事便会逐渐被遗忘。
广州日报记者了解到,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原有90平方米的烈士事迹陈列室,但要记录众多烈士故事,显得不够用。2006年,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建园50年之际,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开建,2007年12月,建成面积1300平方米的烈士纪念馆。
由于此处长眠的烈士时间跨度长,资料收集工作难度大,为了寻找每一位烈士背后的故事,工作人员从2003年就开始收集资料,工作人员常年“泡”在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文史馆等单位,查阅大量资料,整理出完整的历史链条,同时,数次拜访烈士家属,收集了1000余件历史图片、文献、雕塑和实物。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历史的还原和推广当中。
早前,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组建陵园教育基地宣讲团,联动社会多方,一同普及红色历史。当时为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从事党史文献工作的陈穗雄也加入其中。
“大家的工作其实有共通之处,所以,研究室和陵园也联合开展了包括组织革命先辈主题展览、与电视台合作拍摄烈士电视专题片、《广州银河英烈传略》编撰等工作,并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工作。”
陈穗雄回忆道,在红色文化及历史的宣传推广中,“细节”尤为重要。无论是出书,还是策展,人们都需要从真实的历史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而真实,往往离不开历史的“细枝末节”。
实际上,为了追求细节和严谨,红色历史的溯源往往需要在海量的权威资料中重重比对,要走访后人,追寻历史线索。“但我们讲红色精神的弘扬,其背后的核心,正是一个人的具体的生命故事。”陈穗雄表示,也是在研究和宣讲的过程中,回溯过无数次历史事迹,但那些革命先辈的故事,总能总能令人感动、震撼。
张太雷是广州起义总指挥,身中三弹,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实现了‘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的铮铮誓言”;“刑场上的婚礼”是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的一个艺术表现形式,而他们被捕入狱的故事同样动人心魄。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已经有不少人参与到红色历史文化的溯源中,但由于有的烈士牺牲年代早,只留下了一个名字,因此寻访他们身上的红色事迹难度很大,他们或是背井离乡,和亲人失去了联系;或是从事着较为隐蔽的工作,胸怀大志,甘做无名英雄,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溯源工作仍需多方努力。
目前,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和广州市慈善会亦合作设立了“广州市慈善会银河烈士陵园红色传承基金”,希望汇集社会多方力量,继续推动红色文化和红色历史的普及推广。
铭记历史,铭记英雄
【张太雷】
张太雷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1927年12月11日凌晨,广州起义第一枪打响,紧接着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张太雷当选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代主席,兼任人民海陆军委员。12日中午,张太雷在广东工农兵拥护苏维埃政府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激情的演讲。大会结束后,他坐车准备赶回起义总指挥部。他得知敌人从观音山向起义总指挥部进攻后,立刻前往大北门指挥战斗,在大北直街附近,遭敌人伏击,重伤不治,壮烈牺牲,年仅29岁。张太雷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在战场一线牺牲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
【周文雍、陈铁军】
周文雍,曾当选中共广东区委委员, 历任广州工人纠察队总队长、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兼工委书记、广州工代会特别委员会主席等职。陈铁军曾当选广东区委妇女委员,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秘书。大革命失败后,两人在广州建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假称夫妻。1928年,因叛徒出卖,两人同时被敌人逮捕。同年2月6日,在他们被判处死刑、即将就义之时,周文雍在监狱墙壁上题写了一首《绝笔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并提出要和陈铁军合影。敌人同意了他的要求。他们并肩站在牢房窗前照了相,以作为他们的结婚照。
【广州“文总”六烈士】
广州“文总”成立于1933年4月,下设“社联”、“左联”和“剧联”等组织,。广州“文总”由何干之(谭秀峰)任书记,谭国标任组织部长,温盛刚任宣传部长,凌伯骥、赖寅仿、郑挺秀、何仁棠都是“社联”的负责人或骨干成员。1934年1月,温盛刚、谭国标、凌伯骥、赖寅倣、郑挺秀、何仁棠等六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同年8月1日,英勇就义。临刑前,他们高呼革命口号,高唱国际歌,为人民的利益而壮烈牺牲。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杨欣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春林
标签:
滚动